第102期 图书推荐-- 黄意明:《先秦儒道名篇精义阐微》

发布者:曾石如发布时间:2023-12-25浏览次数:10

《先秦儒道名篇精义阐微》

黄意明


上海三联书店

2023


作者介绍

黄意明,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南京大学哲学博士。上海美学学会理事,上海周易学会理事,上海东方讲坛特约主讲嘉宾,西北工业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客座教授,嘉兴大学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美国北卡大学夏洛特分校和波士顿学院访问学者。长期担任艺术和美学的教学工作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工作。出版著作近十种,主要有《符咒》《道始于情:先秦儒家情感论》《掬水月在手:中国古代诗歌的文化解读》《与时偕行:中国传统节俗的现代转化》等。主编教材多种,主要有《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等,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判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首先是必须具有原创性或创新性。春秋战国时期,大一统的王官之学被打破,各种思想和思想家纷纷涌现,出现了儒家、道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等众多学说,这些学说都具有极高的原创性和创新性,影响了后来的中国历史文化。其次,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具有独立性、他们不应该依赖于某种体制或权力,相反,优秀的文化思想还有教化规范统治者和影响民众的作用,不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学问。再次,优秀文化必须具有超越时代局限的普遍价值,如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庸》提出的『不诚无物」、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和墨子提出的「兼爱非攻』等思想,在今天的世界上仍然具有指导价值。”

这本著作是作者在上海戏剧学院所授课程《中国哲学史》(本科生)和《中国古典文化名著导读》(研究生)的讲稿基础上选择、思考、整理而成的,相关内容也在其它的院校包括一些机构讲过。多年的讲课和研究,使作者逐渐认识到,对中国传统经典阐释,因遵从如下理念:

第一,对中国传统经典的阐释,应该与时偕行,成为今天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先秦的思想家们,在提出自己的思想时,有很高的自我期许,他们并不认为仅仅在为自己的时代立言,而是希望“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人类的价值,例如对“真善美”的追求,对“诚”的追求,对仁爱与慈悲的追求,具有恒久的普适性,但这些理念,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中,会有不同的运用和表现,因此美好的价值观必须契理和契机,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周易》提出的“唯变所适”“与时偕行”,《中庸》提出的“君子时中”,庄子提出的“与时俱化”“以和为量”等思想,都符合这一原则。因此我们今天讨论先秦儒道的经典,照着先贤的注解重新讲解一遍,虽然不为无益,但意义毕竟有限,我们应该承接宋明理学“接着讲”的传统,在契理的前提下,注重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现代性阐释,这样就能更好地服务于当代社会。

第二,对中国传统经典的阐释,应该具有比较角度,他者眼光。

今天的世界已经全球化,现代西方文化是一种强势文化,民主和科学也是今天人类的发展方向。现代中国人中的大多数也都或多或少地受过西方知识的熏陶,今天如果再关起门来自说自话,已经没有意义,和他者文化增加交流,平等对话,不仅能增加文化的内涵,也是在建设一种面向未来的新文化。

第三,对中国传统经典的阐释,应该感悟和思辨并重。

我们的教育比较偏重感悟,教师讲学生听,不理解的地方自己悟。现在某些国学院尤其是针对童蒙的教育仍然停留在这种方法上。今天看来,这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并不是一个好方法。教学过程必须有疑问,有反思,有驳难。这样才能让传统经典所表达的理念更为契机。这也是《中庸》所提倡的方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当然中国的学问还具有知行合一的特质,这一点也应予继承。

这部《先秦儒道名篇精义阐微》著作,就是以上这些想法的初步尝试,或许有些经验可供参考,但笔者也知道,要真正完善对传统经典的现代阐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书共有六篇组成,其中前三篇“《大学》精义阐微”“《中庸》精义阐微”和“《周易·说卦传》精义阐微”,是关于先秦儒家经典的解读;后两篇“《庄子·齐物论》精义阐微”“《庄子·秋水》精义阐微”,是对先秦道家经典的解读;最后一篇“《礼记·月令》精义阐微”,是因为《月令》综合了儒道阴阳家等多种思想,时代又较后,所以放在本书最后解读。



本文转载自上戏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排版有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