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期 《舞蹈学导论》--谁理解舞蹈的魅力,谁就与上帝同在

发布者:曾石如发布时间:2019-05-10浏览次数:749

 毕加索曾画过一幅舞蹈家阿波利奈尔的线描画,画中之人体魄雄伟肌肉发达,然而却长了一个很小的头,这位舞者手中拿着一张纸,纸上写着几个醒目的大字:“人体文化”。这本是一件稀疏平常的事,这幅画也只不过是毕加索的一副日常线描,也许我们更应该关注到的是毕加索也曾在西方舞蹈的世界里惊鸿一现,他在1917年间担任了芭蕾舞剧《炫耀》的服装设计,并因此第一次受到了普遍的承认[ 瓦尔特·索雷尔(美)著,欧建平译,西方舞蹈文化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P558]。

然而这幅画对于舞蹈界来说却有着另一层含义。毕加索此副绘画的初衷也许并无含沙射影的贬低舞蹈之意,但这幅小脑巨人的画作正好出现在西方芭蕾由再现走向表现的转折期,在这个由佳吉列夫、福金、尼金斯基三大巨头引领芭蕾创作理念的时期,先后产生了尼金斯基的《牧神的午后》、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等一系列有争议性的作品,这些以火山爆发式的情感作为灵感的芭蕾作品,使人们迷失在舞蹈究竟归属于“情感的宣泄”还是“哑剧的模拟”之间。在表现主义尚未成熟之前,这些改革意味浓厚的芭蕾作品一时还不能被大众所接受,对于舞蹈本体的思辨走进了模拟派的死胡同,对外在的关注成为那一时期舞蹈的关注点。于是不难理解为何毕加索画中的舞者呈现出夸张的身体比例和肌肉线条,美国舞蹈史家索雷尔为这幅画加了这样的注释:画中人的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舞蹈家多年来的所谓“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瓦尔特·索雷尔(美)著,欧建平译,西方舞蹈文化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P561]。一个舞蹈家用自嘲的方式表达了那一时期舞蹈所面临的困境和遭受的误解。

巧的是,在中国,舞蹈也曾面临相同境遇。因此当此画及注释出现在《舞蹈学导论》的书中时,引起舞蹈界一片哗然。在中国,舞者也同样会遭到类似“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之类的评价,但我们从未正视,也不曾想办法为自己正名和辩解。舞蹈艺术,这一种最普遍、最常见的非语言艺术,由于身体这个特殊的载体,放射出特异之光,但也正因为这个特殊的载体,容易使人们对舞蹈的理解流于外在,仅仅看作是“花拳绣腿”,将“心”脱离于“身”之外。因此,将此问题置于桌面,是吕教授高举舞蹈理论建设的大旗,向世俗宣战的开始

吕艺生教授,北京舞蹈学院第一批优秀弟子,中国舞蹈教育界、理论界的资深教授,著名学者,怀揣着“严肃艺术”的主人翁精神,在“舞蹈本体论”的研究上倾注了巨大的热情。他的舞蹈学“三部曲”《舞蹈学基础》、《舞蹈学导论》、《舞蹈学研究》建构了艺术院校的舞蹈理论体系,成为舞蹈学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理论必修专著。贯穿于三本书中的核心观点,即舞蹈的“身心一元论”。如果我们漠视舞蹈,我们不仅对肉体生命的最高表现未能理解,而且对精神生命的最高象征也一无所知。

“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评价也并非空穴来风,舞蹈家的自律精神并非从始至终地完美,找不到出路的舞蹈家们急需一颗启明星,帮助人们正视过去,照亮未来。因此《舞蹈学导论》成了舞蹈人直起腰板的信心之本。吕教授从吴晓邦先生“论舞蹈的概念”一事谈起,确立了“动作”是舞蹈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最本质特征,承载动作的是人的身体。此处的“身体”与以往舞蹈界对于“身体”的认知不同,以往人们关注的“身体”仅是可见的外形,比如对技术技巧的过度炫耀、对外界模拟的形似与否等层面,这种出发点必然会造成人们对于舞蹈的认知停留在身体的外形,离心灵的距离较远。而吕教授关于“身体”的规定,是“身心一元”的身体。它并非身体与心灵的二元对立,使人谈身而必先舍弃心,而是根据人的复杂性,舞蹈情感的抽象性,提出舞蹈的动态是身心统一的,不是纯粹生物的机械运动[ 吕艺生,《舞蹈学导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9月版,P143]。这个对“身体”的重新定义,确立了舞蹈是为严肃艺术的核心地位。

于是,被误解的舞蹈人开始走向理论的自觉,开始向内关照,,发现一直以来被漠视的身体和被忽略的感情竟如此神秘和难以把握。原始先民的祭祀舞蹈当中,似乎有着比“动作”更多的神秘力量,巫师的癫狂之中似乎也有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给与的高峰体验。这种通过舞蹈来传达对神灵、对生命的希冀的仪式中,究竟藏着什么,使人们对这种身体的仪式感如此痴迷。

英国诗人艾略特说,假如一首诗感动了我们,它就意味着某种对我们非常重要的东西;假如没有感动我们,那么作为诗它便没有什么意义。这句话不仅指出了诗歌更说出了所有艺术表达的本质,那就是触动人心的感动。而这种感动在舞蹈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其身体形式中所承载着的文化记忆、情感体验。这种高峰体验借由“情”的初衷,付诸于诗歌、音乐而皆不足以完全表现,最终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方式完成情感的最高表达。

《舞蹈学导论》帮助人们揭开舞蹈神秘的面纱,跳出“当局者迷“的困境,吕教授向中国历史学习,向西欧学习,站在本体论的立场上,确立了如今舞蹈界耳熟能详的舞蹈三要素:动作、节奏、情感。它和中欧舞蹈科学家鲁道夫.冯.拉班提出舞蹈四大要素:时间、空间、力量、流畅度有异曲同工之处,于时间中产生节奏,于空间中产生动作,于力量中蕴藏情感。至此,中西方对舞蹈的误解和对舞蹈的重新解读都呈现出了历史的相似性,对西方舞蹈理论的研读,对中国舞蹈理论的重建,吕教授都在其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翻开《舞蹈学导论》,中西方理论的贯通、舞蹈本体的自觉、舞蹈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联系与区别、舞蹈历史的告诫,都给人一种茅塞顿开的新鲜感。你带着自己的身体行走于世上,高兴时手舞足蹈,生气时顿足捶胸,紧张时大口呼吸……这些充满象征意味的身体动作构成了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而我们却从不曾在意这些微小举动中蕴藏着巨大力量。作为舞者,如果你也曾经历困惑,或遭受误解,可以翻开这本书,它会带给你启示,教会你方法,帮你重拾舞蹈的本体意识,将失落的灵魂带回到身体的居所。

  


撰稿 吕艺生,编辑 曾石如



1.瓦尔特·索雷尔(美)著,欧建平译,西方舞蹈文化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P558

2.瓦尔特·索雷尔(美)著,欧建平译,西方舞蹈文化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P561

3.吕艺生,《舞蹈学导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9月版,P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