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电影业史(1890-1940)——作为产业的崛起》
Entertainment Industrialised—The Emerg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Film Industry,1890-1940
作者:【英】格本·巴克(Gerben Bakker)/著夏甘霖、胡青/译
出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23年/剑桥大学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作者简介:
格本·巴克 (Gerben Bakker),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史教授。著名的拉尔夫·戈莫利奖获得者。撰写了多篇关于电影经济史的论文,发表于《经济史研究》杂志上。
前言:
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发现新大陆,而在于用新的眼光去看待这片土地。
——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
查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19岁的时候,每晚会出现在3个音乐厅里。他每天的演出是从傍晚时分空荡荡的伦敦斯特雷汉姆帝国音乐厅开始的。那里的演出结束后,他和他的同伴们会立即被私人巴士送到坎特伯雷音乐厅,这里的演出结束后再去蒂沃利音乐厅。这就是一个艺人每天晚上可以演出的最多场次,这一现实从根本上限制了表演者工作效率的提高。
然而,仅在短短不到5年之后,卓别林就可以在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场馆中同时亮相了。他的生产能力因此而得到的提高几乎是不可思议的。这种效率的极大提高大部分转化成了更低的价格,这个价格远远低于音乐厅的门票价格,而且卓别林本人因此获得的薪水也只是总收入中的一小部分。然而,这种收入比例上的减少是微不足道的,他仍然因此成为全球薪水最高的演员。
卓别林的经历集中体现了现代服务技术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虽然这些效率的提高如夜间入室盗窃的窃贼一般使人无法察觉。大部分生产效率的提高之所以无法衡量,是因为劳动力或资本等投入已经包含在了出产的产品中。此外,即使在产品数量猛增的情况下,由于产品价格急剧下降,生产支出的份额也依然保持在适度的水平上。
今天的娱乐业比卓别林时代的娱乐业要大好几个数量级。它已经成为一根巨大的管道,连接着财富和快乐的源泉,几乎每个人都在以某种形式消费着电子娱乐产品。各类表演在被无代价、无限制地复制着,演员们乘坐着电磁波以光速行进,来自遥远国家的表演者和本地的演员同时争夺着同一批观众的注意力。当今时代,我们消费的娱乐活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但我们支付的费用却比以前少得多。这些已经成为一种大众体验。我们习惯性地认为我们的同龄人看过那些我们看过的电视节目和电影,并且当我们提到这些节目的时候,他们知道我们在说什么。
然而,尽管这些技术和经济的实力如此强大,现场娱乐活动却并未消退。在许多城市,现场娱乐活动依然在进行,喜欢和欣赏它们的人甚至可能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多。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科幻小说描述的世界中,在这里,有着超级驱动力的技术与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技术并肩同行。
有趣的是,我们将所有这些都视为理所当然。我们觉得,当我们早上打开伦敦的广播电台时,可以听到西雅图乐队的演奏,这是世界上最平凡的事情。我们甚至可以每周看10部电影和电视节目,或者某个晚上在电视上观看肥皂剧或一场比赛,而另一个晚上在老式剧院里看着表演者在我们面前的舞台上走动和交谈,对此,我们丝毫不会觉得奇怪。
这本书就是关于我们是如何发展到这一步的研究。本书的研究目的是尝试找到可以用来解释现代娱乐业起源和发展的基本经济机制和规律,调查研究电影是如何从传统的现场娱乐中出现并兴起,以及电影的出现和兴起如何启动了创造性的“破坏一发展一生产力增长”这一在当今娱乐行业中仍在持续的过程。
贯穿本书的主题有3个:电影如何使观赏娱乐产业化,公司之间的质量竞争如何改变了国际娱乐市场的格局,以及这些变化对经济增长和生产力的增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这项调查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7项主张。第一,电影院通过将现场娱乐自动化、标准化和可交易化来实现它的产业化。第二,这一产业化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需求主导的。第三,这一过程是随之而来的其他服务行业产业化的最初案例。第四,在产品动态差异化的过程中,旧的模式并没有在竞争中消亡,而是往往在新模式出现时重新塑造自己,如杂要风格出现后戏剧发生了变化,电影出现后杂耍风格随之改变,电视出现后电影也跟着做出改变。第五,电影的可交易性将各国的娱乐市场整合为一个国际大市场。第六,在20世纪首个十年中发生的一场质量竞争中,企业不断提高电影制作和销售的投人,催生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故事片。这种竞争今天仍在继续。这场竞争最终的结果是,少数美国公司在娱乐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该行业在地理位置上集中在美国,以及后来的美国南加州地区。最后,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尽管好莱坞的制片厂在这场竞争中获胜,但美国消费者却输掉了这场比赛。因为他们的欧洲同伴们享受着更为多样化的现场娱乐和电影作品,并消费了许多好莱坞标准模式以外的异国风情影片。
上述主张与其他几个值得注意的发现是密切相关的。第一,现场娱乐业务的快速增长发生在电影兴起之前。第二,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低于现有最低价格的需求弹性非常高,但这一情况在最初并不为人所知,有待企业家的发现。第三,最终,由乔治·盖洛普(George Gallup)引入电影业的现代市场研究技术,使发现观众品味的过程实现了产业化。第四,电影在欧洲是“劣等”商品(随着收人的增加,人们在电影上的花费减少了),但在美国电影却属于“优等”商品;在欧洲,现场娱乐的地位只比电影略高,而在美国,现场娱乐则属于非常高级的活动。和美国人相比,欧洲消费者将收入中更多的部分用于娱乐,并认为娱乐是生活的必需。大西洋两岸不同人群的这些消费差异可以用品味差异来解释,而欧洲内部的差异则更多是由相对价格的差异引起的。第五,由于设置了票房销售能力这个门槛,有些电影无法以任何价格随意卖给电影院,这使竞争过程和引进新影片的过程变得复杂。最后,成为世界电影制作中心并不是好莱坞命中注定的结局。直到20世纪首个十年中期,欧洲公司依然占据上风,而到了20世纪20年代后期,诸如新泽西州和佛罗里达州等地也依然在与好莱坞进行竞争,想努力成为主要的电影制作地。某些人提出的“好莱坞统治的铁律”不过是一个民间传说罢了。
本书的结构如下:导言部分详细阐述主题,并将其置于我们当前的知识水平状态之下;第一部分主要关注催生出电影的商业化的现场娱乐世界;第二部分着重讨论电影如何从第一部分所分析的世界中兴起;第三部分则研究电影如何使观赏娱乐产业化,并考察了电影对整体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以及这一影响又如何扩展到了其他行业。
读完本书后,您将会知道电影是如何实现娱乐产业化的,为什么大多数商业电影都来自好莱坞而不是马德里、尼斯或那不勒斯,电影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多么丰富的社会,等等。如果这本书成功实现了这些目标,您将能够以崭新的眼光看待娱乐产业。或许您还会因此了解到一种新的分析框架,并用以探索其他服务行业的产业化过程。
希望阅读此书能为您带来丰富的体验。
本文转载自上戏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图片有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