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欧洲戏剧与教育研访漫记》在国内西方戏剧史和演剧史研究的热潮中,为近年来西方,尤其是最近六年以来欧洲当代剧场和演剧形式,以及对戏剧教育的思考提供了来自中国学者视域下的补充。本书中不同文章对同一部戏演出的不同观察和思考的角度与当前西方演剧史书写的多种维度相契合,本书既有客观观察,又有主观感受,每位教师都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对所观所感进行了书写,包含的视角有:导演、表演、舞台设计、戏剧构作、艺术管理、媒体影像、戏剧学和舞蹈等。本书不仅是各位教师的专业思考成果,更是他们对学科教育的思考感悟。
关键词:西方戏剧,中国学者,教育,文化交流
图一:《欧洲戏剧与教育研访漫记》封面
在现当代文化浪潮的强力推动和社会政治经济体系的巨大变革下,二十世纪的西方现当代戏剧不断挑战传统,推陈出新,从戏剧流派和风格、观演关系、剧场构建、剧场文化等方面都进行了振奋人心的革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论是剧场工作者、戏剧研究者或是热爱戏剧的观众,其对戏剧的认知和观念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着。国内戏剧学科的知识需要推陈出新,学习视角也需多样化,这就需要有一批戏剧研究者走出国门,奔赴欧美剧场,进行接力性学习和持续性充电,并把充电结果展现出来,为国内西方戏剧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最新剧场讯息。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19年10月出版,由上海戏剧学院编写的《欧洲戏剧与教育研访漫记》这本书无疑肩负起了这一职责。
图二:2013年上海戏剧学院研访教师柏林鲁尔艺术园区合影
本书成书过程颇为艰辛,但也实为有趣。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杨扬教授在本书的序言中也提到了成书之因:2013年上海戏剧学院实施了教师欧洲研访项目,至2018年的6年间,学校先后有58位专业教师到欧洲各国进行交流访问,并且这一项目在海外得到了原德国歌德学院总秘书长柯汉斯(Hans-GeorgKnopp)先生的鼎力相助,使得项目的进展更加顺利,成效颇丰。因此,相较于一般的史论研究型著作,这本书并不是艰涩难懂的历史型读本,而是汇集了学校各专业教师们在观摩欧洲戏剧节后的思考与感悟,每篇文章的关注点与文风都不尽相同。本书不仅可以供戏剧研究者和文艺工作者进行参考,也是一本教育工作者颇为诚恳的思考心得汇总,同时对于戏剧爱好者,甚至是普通读者,都是一本感动且充满趣味的读物。笔者认为,本书出版后不仅不应在戏剧书架上被束之高阁,更应该走入大众视野,启发相关行业工作者的思维,并付诸以实践,这便是对文艺教育工作者极具爱心思考成果的最佳回馈。
本书的文章按照教师研访时间进行了编排,数篇同年戏剧节观摩的感悟文章集中在一起,来自中国的戏剧学科各专业教师从多维度对同一剧场及同一部戏进行思考和感受,内容相互补充,读者便会对这部戏和剧场的感受更加深刻。
全书的第一部分是五位教师参加了2013年德国鲁尔三年展艺术节(Ruhrtriennale)活动,他们分别从表演形式、剧场管理、戏剧舞台、戏剧形式等方面对戏剧进行了阐述。笔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文章中介绍的比利时戏剧团队FC Bergman所创作的“300elX50elX30el”。 这部戏对多媒体的运用十分成熟,屏幕与舞台,舞台与影像的转换十分自然。在欧洲戏剧的影响下,近年来我国戏剧也尝试将多媒体技术加入戏剧舞台,由波兰戏剧大师克里斯蒂安·陆帕 (Krystian Lupa)执导,根据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中篇小说改编的话剧《酗酒者莫非》就是这样一出戏。笔者还为于翔在文中提到的德国鲁尔区将曾经废弃的工厂建筑和钢铁结构改建成为公园、展馆和剧院的环保创新之举颇为感慨。
第二部分是2014年上戏的四位教师参加德国曼海姆世界戏剧节(Theater der Welt in Mannheim)撰写的文章。他们分别从戏剧的不同舞台呈现形式,以及柏林的美术馆的考查情况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易杰文中提到的“历史的舞美滑稽秀”俄罗斯戏剧“Tararabumbia”打破了传统契诃夫戏剧的演出模式、“身体在场的视频文献剧”黎巴嫩戏剧《飘在云上》(Riding on a Cloud)解构了戏剧的模仿与再现、“主体异化的消费文化”来自日本东京的《超级无敌巨无霸双重柔软香草冰激凌》(Super Premium Soft Double VanillaRich)则是一个福柯“人已死”式的主题。李前在戏剧节研访期间还参观了柏林美术馆,他对馆中的油画和雕塑都感受颇深。
第三部分是六位教师于2015年参加柏林戏剧节(Berliner Theatertreffen)的文章。他们从舞台装置、演员表演、剧场认知等方面撰写了文章。徐煜在文中提到了人偶式表演风格的《R先生为什么疯狂地杀人》(Why does Herr R. Run Amok?)和具有鲜明纪实风格和记录剧场特点的《共同基础》(Common Ground)等都令人耳目一新;徐肖峰描述的卡斯特鲁奇版本《俄狄浦斯王》(Oedipus theTyrant)中独特的场景处理“卡斯特鲁奇本人以共时性的姿态在舞台上出现,以自戕的姿态向自己双眼喷射辣椒水,隐喻在古希腊故事中俄狄浦斯在对真理的追求中被真理之光灼伤双目”十分震撼。
第四部分是八位教师于2016年参加柏林戏剧节及维也纳艺术节(Wiener Festwochen)研访活动的文章。他们从戏剧感受、戏剧演出、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抒发了自己的想法。通过这些文章,笔者看出《奥林匹斯山》(Mount Olympus)和《人生模仿》(Imitation ofLife)两部戏备受大家的关注。《奥林匹斯山》是一出连续上演24小时的戏剧,本剧使用古希腊戏剧题材,重塑古老故事,用残酷戏剧的表现方法,赋予它们新的现代含义。笔者想到,这部戏于2019年在纽约大学艺术学院重新上演,纽约的观众也掀起了一片讨论热潮。根据凌军的文章,《人生模仿》则在于运用电影影像表达人物感情,重在让观众思考剧中人物的命运。
第五部分是2017年七位教师赴荷兰(Holland Festival)、比利时进行研访的感悟。他们从戏剧主题、舞蹈思维、戏剧表达等方面书写了自己的感想。钱钰文中特别介绍了罗密欧·卡斯特鲁奇(Romeo Castellucchi)导演的《美国的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用营造出的仪式感构成政治镜像,反应社会阶级和各形式样貌;吴敏结合当前欧洲的文化政治形势对所观摩的戏剧盖伊·卡西耶的《边界》(Grensgeval)和古希腊埃斯库罗斯的经典作品《乞援人》(TheSupplicants)的主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第六部分是2018年十三位教师赴德国柏林和希腊参加希腊雅典和埃皮达鲁斯艺术节(Athens & Epidaurus Festival)所撰写的文章。他们从演出效果、演出训练、戏剧构作和表演空间等方面发表了评论。石昊结合古希腊剧场历史切身体验了当时的剧场环境;李莎详细描述了德尔菲古剧场中《特洛伊妇女》(The TrojanWoman)的演出情景;韩雪松则在德国访学交流中思考了“戏剧构作”的意义。
本书图文并茂,几乎每篇文章都配以相关照片,不论是剧场照片、博物馆艺术馆的浏览照片、作者与导演演员的合影、讲座照片等,都给读者以形象化参考,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受。在上海戏剧学院原副院长宫宝荣教授撰写的引言后,配以六年来学校教师研访的合影照片,这些资料不仅是上海戏剧学院的发展史中珍贵的留念和资料,对于本书的读者也颇具参考和查阅价值。在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党支部书记张璟撰写的后记之后,还附有由版权方授权使用的此六年教师研访期间所观摩剧目的彩色剧照及希腊古剧场照片,以便读者在阅读文章时翻看照片进行视觉的体验与享受。这些照片极为珍贵,它们不仅是当时演剧情形的再现,同时多数照片都是首次在中国文艺界出现。
上海戏剧学院的教师们在研访期间,不仅是西方戏剧的学习和体验者,也是充满爱心和同情心的教育工作者,更是饱含深切感情的美育工作者。他们在文中除了颇为详细的观戏体验,更充满了对教育事业的思考。舞美系沈力在安特卫普De Singel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以及阿姆斯特丹艺术学院(Amsterdam School of theArts)交流期间对其戏剧研究方向和活动能力、艺术院校和机构混合体的完美运行与扩展、以及开放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描述,并且结合上海戏剧学院舞台设计教学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思考。他认为“学生阶段是最单纯的,所有创作都没有经济目的的捆绑,这是培养学生创作意识和艺术人格的最宝贵时期,我们当然有责任做好引导工作。”表演系李芊澎于2016年参加了柏林戏剧节和维也纳艺术节的研访活动,她在研访期间结合自身感受对演员培养的理念进行了思考,“我们对于演员的培养,要回归到‘人’本身这个原点上来,从各个方面重新加以研究和思考”、“无论当代戏剧怎么发展,演员本身的素质和能力都是其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等,都是她对如何培养演员的独特感想。舞台美术系教师陆乐参加了2016年研访活动,她对德语国家戏剧的感受是直面且真诚,结合了她自己表演服装设计的教育感受,她认为“大学是各专业的前沿阵地,教师有责任带领学生去探索更新的、任何有可能的甚至没有可能的尝试”,并且学生的(有时甚至包括市场的)作品“未必需要是成功的,但却是真实的、时效性的、反应当今社会热点的,带着人文关怀使命的,这才是戏剧的职责,才是戏剧人的艺术责任!”还有教师从舞蹈专业、戏剧学专业、艺术管理专业等视角发表了自己的教学意见与教学态度。
关于东西方世界对彼此文化的认知与交流,最为著名的是后殖民主义理论创始人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教授于1978年出版的著作《东方主义》(Orientalism)一书,这部著作开启了关于后殖民主义、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讨论热潮。与此相对应,陈小眉立足于中国语境撰写了《西方主义:后毛泽东时代的话语政治》(Occidentalism: A Theory of Counter-Discourse in Post-Mao China),对西方后殖民理论进行了有力回应。艺术是文化的载体与表现形式,东西方艺术家们迫切需要相互交流与学习,以达到彼此的包容与理解。《欧洲戏剧与教育研访漫记》正是中国当代学者对西方文化形态的理解与体验,并且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思考,从而成为中西方文化与艺术的交流和传播使者。德国戏剧学和音乐学专业出身的魏梅与柏林自由大学戏剧学系教师托尔斯滕·约斯特(TorstenJost)博士共同开设了现代戏剧学必修课“演出分析”。她在文中列举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诸多例证,指出研究行为表演离不开社会学内涵,认为艺术研究背后也是社会文化的研究。戏曲学院卢秋燕的文中提到,她在柏林自由大学交织表演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会议室发现那里收藏着不少中国戏曲演出的资料,如吴兴国主演的京剧《李尔在此》、田蔓莎主演的川剧《麦克白夫人》等,文中还配以卢老师指导的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14级戏曲导演专业毕业剧目《浮士德》的剧照。读者可以通过图文深切感受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下摩擦出的艺术火花。
《欧洲戏剧与教育研访漫记》是一批来自上海戏剧学院富有文艺关怀、人文精神和开创性思维的教师们的合力倾情之作,同时也是当代中国学者对近年来西方戏剧、西方剧场和西方戏剧教育理念的切身观察和感悟。该书的出版无疑意义深刻:它传递着各国艺术家们极具创造力的艺术创新精神、体现着中国戏剧教育工作者们热烈的感情、宽阔的胸怀和远大的眼光。诚然,书中有些文章的理论性有待加强,但热情洋溢的文字背后跳动着教师们炽热的心,通俗简明的文字方便普通大众读者的理解,也是一本适合开拓视野的有趣艺术普及读本。同时对于戏剧学科研究者、教育工作者、文化艺术交流传播者而言,它都是一本极为值得阅读和珍藏的好书。
参考文献:
Brockett G. Oscar, Hildy J. Franklin. History of the Theatre. Tenth Edition, Boston London Sydney Toronto: Allyn and Bacon, Inc.2014.
Chen Xiaomei. Occidentalism: A Theory of Counter-Discourse in Post-Mao China. New York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Press.1995.
Said Edward. Orientalism. New York: 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1978.
奥斯卡•G.布罗凯特著,胡耀恒译.《世界戏剧艺术欣赏——世界戏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
胡耀恒.《西方戏剧史》.三民书局.2016.
王星月 撰稿, 编辑 曾石如,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