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期 图书推荐--《中国舞蹈批评》

发布者:曾石如发布时间:2021-03-02浏览次数:178

书名:《中国舞蹈批评》

作者:慕羽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日:2020年8月

ISBN:9787552319200

2020 年8月,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慕羽教授撰写的《中国舞蹈批评》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舞蹈批评历史和现状的专著,即“中国舞蹈批评的批评”,在写作上,体现为充分整合中国舞蹈批评的“史论评”结构。

在舞蹈批评史学研究层面,本书通过追溯与中国舞蹈创作历程相依存的舞评文本范例,探索中国舞蹈批评的“文脉”,力求“建构”中国舞蹈批评的史实语境。在理论层面,“以史带论、史论结合”,本书探讨舞评人如何在“世界(社会) ———编导———作品———观众”的关系链中去审视舞蹈创作,并进行中国舞蹈批评模式的类型划分。在舞蹈批评的评论层面,作者表达了其“国际视野,立足本土”的写作态度,对中国舞蹈批评史上的各类文本、事象进行分析、阐释和评价,对中国舞蹈批评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学理性的总结与展望。


作者介绍

慕羽(@慕容习习)舞蹈学博士;北京舞蹈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公派留美访问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围2015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人文社科青年学者”、北京高等学校优秀专业课(公共课)主讲教师、杜克大学美国舞蹈节舞蹈批评项目访问学者。中国文艺家评论家协会首批“特约评论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音乐舞蹈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剧协会理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舞蹈委员会CID会员、国际舞蹈学者协会DSA会员。

研究领域:舞蹈评论、音乐剧艺术与产业。发表论文和评论文章百余篇,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舞台艺术(音乐、舞蹈)》全文转载论文7 篇。代表专著包括《中国舞蹈批评》《中国当代舞蹈创作与研究》(获得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音乐剧与舞蹈》《音乐剧艺术与产业》《亦文亦舞 舞在当下》、《爱上纽约世界舞台——纽约表演艺术之旅》等。



舞蹈批评学科的重要成果

——读《中国舞蹈批评》有感

吕艺生

一见到《中国舞蹈批评》(上海音乐出版社)目录的那些章节标题,就不是常见的平庸之作。在我的视阈中,这本书当是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舞蹈批评的论著,可谓“中国舞蹈批评的批评”。

此前,已经读过若干相关舞蹈批评的书,诸如个人舞蹈批评文集、经过编选的众人论文集,包括我主编过的《舞蹈批评学研究》等。此外,也散见其大量有关舞蹈批评文章。然而系统进行舞蹈批评自身的学科研究,几乎还没有,因而不易应用到课堂教学,特别是舞蹈批评专业方向的教学。

1

本书作者慕羽,系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舞蹈学教授、中国文艺家评论家协会首批“特约评论员”,评论文章见诸《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舞蹈》等,并担任《艺术评论》荣誉作者。

早在90年代初,我在任北京舞蹈学院院长时,舞蹈学系(原舞蹈史论系)决定面向普高舞蹈特长生招生,慕羽是第一批学生之一。十余年前,她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读硕、博士时,我都是答辩小组组长,对她学术领域的不断扩展与进步都有了解。她的学术视野比较宽广,从舞蹈到音乐剧,又从美学到政治文化学,学术研究有着丰富的方法论基础,因此一进入舞蹈批评领域就有比较高的起点。

一门学科的诞生常常伴以一部论著为标志,其中包含了经同行学者确立和接受的概念和研究方法。以此来推论,这部《中国舞蹈批评》当是中国舞蹈批评学科的代表作,因而是否也可标志为中国舞蹈批评学科的诞生。虽然此前我在主编《舞蹈批评学研究》曾用过“舞蹈批评学”一词,但我分明写的是“舞蹈批评学的期待”;还有很多专家都写过许多有关舞蹈批评的文章,做过许多贡献,但都未集中精力地像慕羽这样系统研究中国舞蹈批评,因此,我认为历史应当认同慕羽是在大量舞蹈批评积累的基础上,终于以此部著述促使了中国舞蹈批评学科的正式诞生。当然,一个学术体系要建立起“学科规范”,并形成一定的“学科规模”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由一个相对稳定成熟,又不断有新生力量的“学术共同体”来打造。

2

《中国舞蹈批评》,选择了准确的方法论。我说“准确的方法论”,言外之意还有“不准确”的,特别是在研究带有中国传统性质的问题时不恰当地运用西方理论而造成张冠李戴者,这在舞蹈界和其他界不仅很多,而且还自鸣得意,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本书书名定位在“中国”,也真的确立了中国的研究方法。虽然在绪论中不能不从广义上去谈何为舞评、批评结构形态以及西方舞蹈批评理论的形态理论的形态模式,但这只不过是引言,其正文基本上定位于中国主题,从中国古代直至现当代,都成为本书主要研究对象。因此这部舞蹈批评并非广义的舞蹈批评学,它是“中国舞蹈批评学”。书中涉及到了一些中国舞蹈领域特有的议题,慕羽经过爬梳史料提炼了出来,显然她愿意通过她的书让人们了解艺术家和学者们是怎样提出那些议题的,为什么要创造“中国古典舞”“舞蹈诗”“中国舞风”等艺术和学术概念?

绪言中提到西方舞蹈批评时,仅是一点点概括的介绍,并未像《西方舞蹈文化史》那样去展开,不涉及所谓戈捷批评时代,不波及波德莱尔以及约翰·马丁等舞蹈批评的影响。而将舞评一下拉回到中国3000年前。第一章开宗明义就直奔制礼作乐、天人合一等中国的特有历史概念。到了现当代又不回避中国共产党的舞蹈批评观,因而可以从容地把文革前十七年以及文革都作为独立章节。因为正是这种特定的历史文化和中国语境的“时代性”,产生了中国特有的批评模式诸如“大一统社会政治批评”、“社会——现实型”、“历史——思想型”、“民族——国家型”、“文化——心理型”的社会历史批评,以及“表现论与客观论”、“接受论”、“生态关照”等等。这些中国独有批评形态,既不能回避又不能自话自说,这就是本书的特性。

《中国舞蹈批评》的方法论是符合其研究对象实际的。虽然礼乐时代的舞蹈还不是今天意义上的舞蹈,但礼乐理论的精髓直贯穿到今天,这就是包括舞蹈在内的中国艺术的内核,它始终离不开对人的教化,慕羽称它为“伦理道德批评”。这一内在的批评原则和着重点,本来就是礼乐时代的传统,至今中国舞蹈批评仍离不开这一本质要求。可以说,运用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既是中国舞蹈艺术的艺术观,也是中国舞蹈艺术批评的方法论。我们搞理论评论,每篇文章、每本书也都要清楚我到底要说什么?我发现的是什么?我要解决什么问题?我用了什么自己的概念,这个概念是怎样获得的?我写它是针对什么?想改变什么?如同创作一样。

3

舞蹈批评本不是空头理论,中国舞蹈批评更不能脱离中国的舞蹈实际。然而,在中国的舞蹈批评实际中,由于某种社会风气的侵拢,舞蹈批评曾有过严重的错位,其态度与作风都沾染着不少不良习风。出现所谓“关系评论”“利益批评”“政绩文章”等。

作为一部研究批评的论著,《中国舞蹈批评》本身就具有了鲜明的批评精神,它非常具有针对性地指出“红包舞评”“人情舞评”,成为“文艺评奖或市场功利链条上的一个‘腐败’环节”。若真正树立起舞蹈批评的优良品格,必须具有这种锋利的批评精神。舞蹈批评家既是道德法庭的精神法官,也是舞蹈家特别是舞蹈编导家的良师益友,只有好的舞蹈批评,才能使舞蹈艺术和舞蹈人守住自己人性的精神家园。

真正的舞蹈批评家,也如舞蹈编导家一样,要有发现,有创见,因而绝不能落在自己创造的“八股”里,去陈陈相因,人云亦云,如钝刀割肉,针针不见血。我们高兴地见到本书旗帜鲜明地坚定正确批评导向,从舞评的“隐忧”到舞评人的自律,再到如何培养自己的舞评人,这样的思维逻辑,令人产生完全感。

本书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一个项目,我相信这个成果立即可以转化为教学实践。当这样的成果成为进入课堂的教材时,新一代优秀舞蹈批评人才的产生便不会更远了。

(2018年8月4日)


序 吕艺生/1

绪论 如何解读中国舞蹈批评/1

第一节 舞蹈批评四问/4

一、舞评为谁/8

二、何为舞评/10

三、为何舞评/20

四、谁来舞评/23

第二节从批评结构形态模式诠释舞蹈批评/27

一、舞蹈批评的分类/27

二、舞蹈批评的结构形态模式/37

第一章中国传统“舞评”及其形态结构模式/47

第一节中国传统“舞评”导论/47

一、中国古代舞蹈批评与新闻业无关/47

二、中国古代舞蹈批评与文论的关系/49

三、中国传统舞蹈批评的模式探讨/52

二节制礼作乐:伦理道德批评/55

一、先秦儒家乐论/57

二、儒学乐评正统地位的形成/60

三、理学乐评与雅俗之争/61

第三节天人合一:“泛宇宙生命化”批评/63

一、先秦的儒道相际/63

二、从天乐、仙乐到礼乐:乐评标准的变迁/66

第四节抒情显志:舞蹈“本体论”批评肇始/68

一、汉代独立的舞蹈批评/68

二、从赏玩“女乐”到品鉴技艺的“能品”舞评/69

第五节人物品藻:“人化”批评/70

一、儒士于道家的体悟/71

二、思与神之合的“神品”舞评/72

第六节人生态度:社会批评/74

一、诗人的主体意识:感悟人生的自由联想/74

二、舞评的社会学标准/75

第二章 中国新闻出版业“舞评”肇始和多元模式端倪/79

第一节20世纪早期舞评与西方舞蹈传入下的“身体启蒙”/80

一、中国新闻出版业舞蹈批评的首个特殊对象:社交舞/80

二、与新闻业共同并进的早期舞蹈批评:见证身体启蒙/81

第二节20世纪早期舞蹈批评的争论议题/84

一、梅兰芳“古装新戏”的雅俗之争/84

二、现代城市娱乐艺术的首次论争/86

第三节从“形式批评”到政治角逐/88

一、闪烁的“微光”/89

二、首轮“原创舞剧批评”和“原创音乐剧批评”:从“形式批评”到国共纷争/90

第四节“民族”话语的普遍认同:“民族性”与“地方性”/92

一、“民族舞蹈”命名后的政治“合作”/93

二、闻一多关于“民族舞蹈”的文学想象/95

第五节中国共产党舞蹈批评观的确立/97

一、红色政权的红色歌舞:宣传报道/97

二、红色歌舞的“权威阐释”:批评观的确立/100

第三章新中国“十七年”舞蹈批评大一统模式:社会政治批评/103

第一节“十七年”社会政治批评的文化语境/103

一、“十七年”阴晴多变的政治天气/103

二、“十七年”文艺批评的短暂清风与“双百方针”/107

第二节建国初期《人民日报》上的审美视角:向苏联老大哥学习/109

一、建国初期文人对乌兰诺娃的浪漫舞评/110

二、不见中苏裂痕的“浪漫舞评”/112

三、《人民日报》的专业舞评:看舞蹈家们眼中的苏联芭蕾/114

四、《人民日报》的专业舞评:见证新中华民族舞剧诞生/117

五、专业舞蹈批评最初代表:叶林的现象批评/121

第三节“十七年”舞蹈“民族化”议题批评标准/125

一、《人民日报》一度改版/126

二、建国初的音乐、舞蹈民族化讨论/127

第四节“个人”身体言语的“沉潜”:吴晓邦“天马”个案的自述与他评/128

一、吴晓邦对民族歌舞的“再认识”/128

二、吴晓邦“天马”事件/131

第五节专业舞蹈批评的媒体发行/135

一、“十七年”舞蹈刊物的政治境遇/135

二、“双百方针”与舞蹈媒体/138

第四章 从“文革前”的舞蹈批评到“文革”批评伦理沦丧/141

第一节《人民日报》: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多样化“舞评”/142

一、《东方红》的群众舞评与专家推介/143

二、《东方红》的日本版和英国舞评/145

第二节《红色娘子军》:从文艺批评转向文革的“人身攻击”/146

一、文革前《红色娘子军》的最高肯定与专业评价/146

二、“样板戏”《红色娘子军》的批评伦理/148

第三节《白毛女》:从版本沿革看艺术观变革/153

一、日本版《白毛女》的艺术评价/153

二、从党媒看上海版《白毛女》何以成为“样板戏”/155

三、《白毛女》陷入批评伦理危机/161

第五章 中国当代舞蹈批评主导模式:“社会—现实型”社会历史舞评/164

第一节“社会—现实型”社会历史舞蹈批评的新语境/165

一、社会—现实型舞蹈批评的新历史使命/166

二、舞蹈批评的“黄金时代”——80年代的核心命题舞评/169

第二节社会—现实型个体舞蹈晚会舞评/180

一、从“公社人”到个体身份的崛起/180

二、于平对《雀之灵》的“借题发挥”/185

第三节中国当代舞蹈审美的认定:笔墨当随“中国语境”的时代性/189

一、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现代舞?还是现代中国舞?/189

二、新世纪中国当代舞与当代建构的各种“中国舞”/198

三、社会—现实型“新模式”舞剧:从《闪闪的红星》评析谈起/207

四、中国当代舞剧如何“舞故事”:从“七宗罪”的评析谈起/217

第四节将历史与美学融为一体的学者型舞评家——吕艺生的舞蹈命题/233

一、吕艺生参与的行业舞评:八九十年代的“本体论”探讨/234

二、从民间舞的“两类三层说”到“中国舞风”探讨/236

三、吕艺生促发的行业舞评:新世纪初“后现代主义”探讨/238

四、吕艺生等参与引发的大众舞蹈时评:中国舞蹈生态的错位/240

第五节社会—现实型大众舞蹈时评:从传统舞评到新媒体舞评/251

一、90年代晚会时评的变体:新世纪电视“真人秀场”争鸣/251

二、新媒体引发的“舞林对抗”争鸣/255

第六章 中国当代舞蹈批评核心模式:“历史—思想型”社会历史舞评/271

第一节对“中国古典舞”的历史反思/272

一、从初步“整理”到改弦易辙/273

二、从戏曲舞蹈脱胎换骨的“身韵”/280

三、中国古典舞的“时代性”/285

四、以“中国古典舞”的名义展开论争启示:重建历史意识/288

第二节舞剧《孔子》的历史—思想型评论写作述评/294

一、舞剧《孔子》舞评的媒体类型/296

二、文化观:起舞的“孔子”是个怎样的人?/299

三、如何关照孔子的乐舞观?/304

四、形式论:“孔子”如何起舞?/308

第七章 中国当代舞蹈批评典型模式:“民族—国家型”社会历史舞评/315

第一节对民族舞剧叙事和表现手法的认知及变革/316

一、中国古典舞剧——以“民族舞剧”的名义/317

二、舒巧“民族舞剧”《奔月》的自评与他评/330

三、建构民族-国家的公民意识——中华民族舞剧/338

第二节21世纪初中国舞蹈的文化语境与国际识别/350

一、中国“非主流”舞蹈的国际亮相/351

二、中国主流舞剧的“国际性”演出模式/353

三、民族芭蕾舞剧《牡丹亭》的舞评述评/362

第三节“民族—国家型”中国现代舞舞评变迁/369

一、中国现代舞:从“国家意志”规约到“民族情结”寄托/369

二、基于个体本位的“民族诉求”:两岸对《薪传》的文化解读/380

三、全球在地化时代的“世界公民”意识/387

第八章 中国当代舞蹈批评特色模式:“文化—心理型”社会历史舞评/391

第一节中国“民间舞”概念辨析/392

一、中国“民间文艺”的主体性标准/392

二、中国“民间舞”的行业定位/399

第二节以“民间舞”为名义的个人创作/407

一、“新民间舞”的时代性生活态度/407

二、“学院派民间舞”距离民间文化的远近/419

三、穿越时空的“小白桦”记忆与反思/440

第三节对“孔雀舞”舞评的分析/445

一、“孔雀舞”的代际追忆:“源泉的水是甜的”/445

二、赵国政评杨丽萍:写出舞者的生命本真/454

三、杨丽萍个人的“原生态”/461

四、孔雀舞的“灵肉”之争/474

第九章中国当代舞蹈批评模式的多元化衍变/478

第一节“表现论”:编导与作品的心语和体语/480

一、“表现论”与“客观论”结合的舞评/480

二、于平舞剧编导批评:舒巧作品评析/487

三、结合了反映论、形式论的表现论批评:王玫《雷和雨》舞评评述/496

第二节“客观论”:中国本土生成的“形式逻辑”/510

一、于平的舞剧结构论:舞剧批评理论体系核心/510

二、中国“舞蹈诗”的体裁逻辑/521

第三节“接受论”:对“主体间性”的探讨/537

一、共享林怀民舞作中的“跨文化”体验/540

二、陶身体剧场被如何“接受”/552

结语优化中国舞蹈批评的生态/569

资华筠:生态论关照下的舞蹈评说/570

一、资华筠的舞评写作品格:“舞蹈金蔷薇”/573

二、资华筠的现象舞评写作:“繁荣中的忧思”/585

三、资华筠的舞评研究:以“七戒”来应对“舞八股”/597

参考文献/605

后记/609


本文转载自上戏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图片版式略有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