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期 图书推荐--《文本与影像:西厢记版画插图研究》

发布者:曾石如发布时间:2020-12-23浏览次数:389


《文本与影像:西厢记版画插图研究》

作者:徐文琴

出版社:台北历史博物馆

出版日:2020-10

ISBN:9789865320775


《西厢记》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戏曲杰作。它不仅流传在各种版本的文字中,存活在多种戏剧演出的舞台上,而且呈现在多类美术家的画笔下。历代研究《西厢记》的论著众多,几乎形成了一门“西厢记学”。但以往研究家中却未有人全面地研究过《西厢记》的插图。徐文琴教授首先主动承担了此一研究,并为之默默耕耘数十年。我很崇敬的前辈学者蒋星煜先生曾多次对我谈起徐文琴教授的研究。他还曾专门撰文推介文琴教授的研究成果。蒋先生是《西厢记》版本研究的权威专家,他认为文琴教授的研究富于创发性,其创新点在于将古籍中的“文”与“图”做密切的结合,融合应用美术学、文献学和文学批评的观点,将书籍插图的探讨从美术风格及形式的表层,提升到文化学的深度。我正是从蒋先生的热切介绍中开始了解文琴教授的学术贡献。




近日,文琴教授将她历年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和作系统性的论述。这第一本书主要分析刊行于明朝和清朝的《西厢记》木刻版画。书中详细讨论十一种明刊本、七种清刊本,以及收藏在德国科隆美术馆的《西厢记》彩图。全书共有插图115幅,分别来自北京图书馆、台北图书馆、台北历史博物馆、上海图书馆、安徽省博物馆、英国牛津大学爱思摩尼恩博物馆(AshmoleanMuseum)、日本石川武美纪念图书馆等处。可见,这是一本视野开阔的、不寻常的著作。

明清《西厢记》版本众多,插图本至少有一百多种,每本书的插图一般有十至二十幅,如果把它们作系统的归类、排比、对比,这将是很困难而繁复的工作,特别是对于最为重要的明朝刊本,更是如此。由于这个工作的困难度和复杂度,所以文琴教授从收集明朝《西厢记》插图资料开始,到梳理出一个比较合理的系统和脉络之时,已经过了大约二十年的奔走调查和伏案工作。其中甘苦,可以想见。还有一种特别的困难,就是原版古籍寻找以及阅读的不易。通常情况,图书馆及博物馆中的明朝以及清朝早期古籍都不给看原书,这对插图研究者很不方便。譬如刊行于万历年间的玩虎轩本是很重要的《西厢记》版本,但大多数《西厢记》版本学的著述中都没有提到。这本书收藏于安徽省博物馆。作者两次从国外来到安徽省合肥市,希望能够阅读此书,但都无法实现。好在后来版画史家周芜(1921-1990)的家人出示他生前收藏的插图照片,才得以进行研究。由于文琴教授有一种知难而上、锲而不舍的精神,所以总是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取得成绩。

《西厢记》视觉艺术的研究,把文琴教授引导到融合中西艺术风格的十八世纪的版画领域。为此,十八世纪的中西美术交流就成为她最近十年的研究主题,并因此使她有机会到欧洲去,考察那些被忽略已久的十八世纪的苏州版画。这使她的研究有了新的视野。中西美术交流的研究本来就是她进入艺术史学科的初衷,而《西厢记》就成了最好的“媒介”,将她的生命与兴趣密切结合起来。

五六年前,文琴教授曾赐予我一篇英文论文,其内容十分精彩,我就请两位青年学人将其翻译成中文,发表在我们所编的《曲学》第三卷(2015年)。论文题为《<西厢记>文学与戏剧的发展及其在视觉艺术的回响》。文中所揭示的21幅插图,正是作者从世界多处艰难收集而得到的。其中有两幅“苏州版画”,一幅系墨浪子本《全本西厢记图》,另一幅系桃花坞本《全本西厢记图》。作者认为“从人物的姿态以及剧情的安排,可以得知此两幅版画的刻绘可能同时参考了舞台上的表演以及版画插图”,并认为“在刻绘技法及风格上,此两幅版画表现了既受到西洋美术的影响又保留传统中国空间构图方式的特色”。我们的刊物特地为之制作了精美的彩色版。这两幅彩图为我们的这一期学刊增色不少。

而今,文琴教授的《西厢记》版画研究已撰写成专著面世,这事实上已为戏曲史研究填补了一个空白。这一本图文并茂的著作,对于拓展《西厢记》的研究及推进中国视觉艺术文化史的研究,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庚子端阳叶长海谨识于沪西周桥

编辑:曾石如,本文转载自上戏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图片略有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