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期 图书推荐--《戏剧大三角: 斯坦尼-梅耶荷德-梅兰芳》

发布者:曾石如发布时间:2020-11-11浏览次数:201

书名:《戏剧大三角:斯坦尼-梅耶荷德-梅兰芳》

作者: 陈世雄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12-01

ISBN:9787010214573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苏联戏剧的历史经验研究》的最终成果,数易其稿,最后选定《戏剧大三角: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梅兰芳》为书名。

也许有人会问: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梅兰芳,为什么说是一个“大三角”?前两位大师都住在莫斯科,两人的住处近在咫尺,而梅兰芳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是的,如果从空间上考虑,两位苏联戏剧大师和中国的梅兰芳似乎成不了三角。然而,从文化上、戏剧观念上,他们三者却鲜明地构成了一个“三角关系”。

梅兰芳作为中国戏曲的代表人物,在1935年首访苏联时,会见了两位互相对立的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梅耶荷德。虽说前者被视为苏联剧坛上现实主义流派的领袖而获得拥戴,后者被视为“形式主义”代表人物而遭到冷落,但是,梅兰芳在访问期间却和梅耶荷德等戏剧家革新家有较多的接触;他在观看苏联戏剧演出后,评价较高的,还是激进的革新家塔伊罗夫和梅耶荷德等人导演的剧目,对爱森斯坦也有很好的印象。梅兰芳在结束苏联之行后到欧洲访问期间,曾经从巴黎给他的秘书许姬传写信,专门介绍苏联文艺界对梅兰芳演出的评价,信中最后写道:“梅耶荷德是一位天才的戏剧家,而且是心口如一,肯说老实话的人,但锋芒太露,我恐怕他要吃亏。”信中还谈到梅耶荷德对苏联戏剧现状的不满和对自然主义倾向的批评。可见他离开苏联后还在担心梅耶荷德“吃亏”,对这位新朋友有很好的印象。可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当中国戏剧界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一边倒”的时期,梅兰芳多次通过文章和讲话向早已在1938年去世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示敬意,特别提到他“反对脱离生活的形式主义”。众所周知,苏联那场反对形式主义的斗争的矛头,在戏剧界首先是对准梅耶荷德的。另一方面,在中国戏剧界学习斯坦尼体系并加以大力推行的时候,梅兰芳指出:“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假使存在着一个适合哪一种戏剧和不适合哪一种戏剧的观念,那是极端错误的。”强调斯坦尼体系“适合”于中国戏剧,给种种认为“不适合”的论调扣上“极端错误”的帽子。他本人则在回忆录和一些谈话、文章中阐述运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倡的“体验”方法提高表演技巧、塑造人物性格的体会。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梅耶荷德

这样,到了20世纪50年代,梅兰芳就从1935年访苏时比较欣赏梅耶荷德等激进革新家和左翼艺术家的立场,转到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一边倒”的立场。他没有像陕西的戏曲理论家陈幼韩那样,大胆地站出来批判中国戏曲界在推行斯坦尼体系过程中产生的某些僵化、教条主义的做法,指出戏曲艺术被“绞杀”的危险。梅兰芳原拟在解放后动笔写作的《梅兰芳游俄记》下集,本来计划重点介绍他和梅耶荷德的交往,可是他一直到去世也没有动笔,而且,他再也没有在公开场合提起过梅耶荷德的名字。

这一变化是发人深思的。梅兰芳在中国戏剧界是举足轻重的领袖人物,曾经四次访苏,和苏联戏剧界有过深入交往,在全世界享有盛誉,因此,在回顾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梅耶荷德两位大师的复杂关系、探讨苏联戏剧的历史经验的时候,我们不可能绕过梅兰芳,不可能不讨论他们三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反过来,我们在研究梅兰芳、讨论如何建设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的时候,也不能不涉及梅兰芳和两位苏联戏剧大师的关系史,不能不研究他们三者之间的互相影响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的微妙变化。这就是本书最终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梅兰芳”这个戏剧大三角为题的原因。


谈谈本书的结构: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以较大的篇幅回顾和分析梅耶荷德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之间的深刻分歧,以及这种分歧在两位大师长达四十年的时间内是怎样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其间,将提到梅兰芳1935年访苏时和苏联戏剧界的交往。下卷将要从苏联戏剧的历史经验反观梅兰芳与中国戏剧,特别是回顾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戏曲改革和反对形式主义的斗争,梅兰芳当时的态度、立场,最后集中探讨近几年来关于“梅兰芳表演体系”引起的论争。

书后是几种附录:关于梅耶荷德“有机造型术”的文献、梅耶荷德在第一届全苏导演会议上的发言全文、西方话剧角色类型表(其主体是梅耶荷德等三人制作的角色类型表),最后是作者的两篇论文:《梅兰芳1935年访苏档案考》和《梅兰芳与中苏艺术家讨论会记录(未删节版)的价值》。


撰稿:陈世雄,编辑:曾石如,本文转载自上戏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图片略有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