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期 图书推荐--《上学记》

发布者:曾石如发布时间:2020-06-28浏览次数:247

《上学记(增订版)》

作者:何兆武口述,文靖执笔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4月版

ISBN:9787020114665

奖项:第三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2008年),

华语图书传媒大奖(2006年度历史传记)



何兆武,1921年生于北京,原籍湖南,西南联大历史系毕业。曾任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德国马堡大学客座教授。多年致力于中国思想史、西方思想史、历史哲学的教学与研究。译述康德、卢梭、罗素、帕斯卡、孔多塞等西方思想家的学术经典20余种。论著先后结集为《历史与历史学》(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历史理性批判论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中西文化交流史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等。


1.关于历史

《上学记》是由何兆武口述完成的自传,回忆的事何先生从1921年出生到1949年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经历。在这一历史时期,何先生亲身经历了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抗战时期、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何先生说他回忆的是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幸福和自由。

看这一份珍贵的口述资料,好像随何先生重新行走在那个时代的历史之路上。这条历史之路好像很熟悉,又好像很陌生。何先生求学的时代,正是中国最痛苦的时代,五四退潮以后的中国是一连串的战争,几十年的烽火岁月中,短暂而平静的读书时光尤显得珍贵。

这本书除了让我们跟随何先生亲历历史细节,还让那些进入历史的人物也走了出来。如,何先生记忆中热情的闻一多、民主人士张奚若、历史学家吴晗、哲学史家冯友兰、逻辑学家金岳霖、教育学家曾昭抡等等,这些文史领域耳熟能详的学者,活生生地出现在我们眼前,为我们重构了那一代学术和文化的历史,也为我们重构了何先生求学时代的文化环境,让我们知道何先生是在怎样的历史中成长为知识分子的。


2.关于幸福

忆他最好的读书日子,是“从初二到高一这三年,另一次就是西南联大的七年”。在何先生回忆与好友王浩关于“幸福”的争论中,他说,人是个复杂的动物,不能单纯从物质角度衡量,或者单纯用金钱衡量。有一次他和父亲从岳阳去长沙,本来坐火车只需要两个小时,因为那时的火车完全乱了套,车来了也挤不上去,只有改乘船。逆水行舟加上风也不顺,结果路上花了五天时间。“正值深秋,我们坐着古代式的帆船,每天天一亮就开船,天黑了就停下来,一路的景色美极了,令人销魂,我一生都没有享受过几次”。由此引发他的思考:怎样才是生活的幸福或美满?技术的进步、物质的丰富和金钱的满足就能给人带来幸福吗?他认为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是个人前途的光明、美好,可是这又是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一定是个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败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这两个条件在我上学的时候恰好同时都有。当时正是战争年代,但正因为打仗,所以好像直觉地、模糊地,又非常肯定地认为,战争一定会胜利,胜利以后一定会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师姐,一定能过上非常美好的生活。”

在积衰积弱的时代,何先生那一代人在战乱中一边上学,一边观察社会,在不断学知识学技术的过程中,也不断地成长为有社会关怀的知识分子。他们那代人,自然地把追求国家富强当做自己的理想,把建设科学理性当做自己的目标,把民族的整体崛起看作个人幸福的基础。这是一代人的情感倾向。


撰稿:夏秋菊 编辑:曾石如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