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期 图书推荐--《我心归处是敦煌》

发布者:曾石如发布时间:2020-06-08浏览次数:1559

莫高窟人是中国人的脊梁

带有永恒价值的精神追求


说这些话,

在座的多数人应该会同意,

凡是读过《我心归处是敦煌》的人也都会同意。

但我这里要强调的是,要想真正读懂这本书,要想真正懂得莫高窟人,

需有一点实际的体验。

没有体验,你读的只是故事,

故事背后莫高窟人背负、

承载的东西有多重,你根本就掂量不出来。

                                  ——郝春文




书名:《我心归处是敦煌》

作者:樊锦诗 口述/顾春芳撰写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2019-10

ISBN:9787544779548




《我心归处是敦煌》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很多人读了这本书都很感动,并且觉得在精神上也得到了提升。郝春文教授和叶朗教授都曾为此书撰写过书评,评价甚高,下面就附上部分郝春文与叶朗教授的书评内容,与广大读者共勉。

敦煌

朗教授是这样叙述的——


这本书是由樊锦诗口述,顾春芳撰写。很明显,这本书要写得好,有两个条件:第一,樊锦诗的人生经历很精彩,用现在常用的词来说,樊锦诗的人生要有故事,要有精彩的故事;第二,顾春芳要把这个精彩的故事写出来,而且要写得好。这里又有两个条件,第一,顾春芳必须和樊锦诗心灵相通,这样她才能深切地理解、领悟樊锦诗的人生价值。我们从这本书看到,顾春芳确实和樊锦诗心灵相通。第二,顾春芳必须为这本书下大功夫,因为樊锦诗的人生涉及敦煌的历史,涉及石窟艺术,涉及佛教哲学,涉及考古学,而这些并不是顾春芳的专业,顾春芳的专业是艺术学、戏剧学、电影学,所以顾春芳必须重新学习,必须下大功夫。我们从这本书看到,顾春芳实为写这本书下了大功夫。这一点,樊锦诗先生在《自序》中也说了。”


我在编《文章选读》的时候,曾提出,文章要写得好,应该做到有思想,有学养,有情趣。《我心归处是敦煌》这本书达到了这个要求,有思想,有学养,有情趣。这说明樊锦诗人生经历的故事精彩,也说明顾春芳写这本书下了大功夫。”


大千临摹敦煌壁画


这本书不仅写了樊锦诗自己一个人,而且写了敦煌'莫高窟人'这一个光华灿烂的群体。什么是’莫高窟人'?就是在艰苦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下为守护敦煌、研究敦煌,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而贡献自己一生的人。


当然大家首先会想到常书鸿、段文杰以及于右任、张大千这些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但是樊锦诗这本书不仅写了这些大家熟知的有名人物,而且写了一大批为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事业献身的默默无闻的人。我这里特别强调‘默默无闻’。莫高窟人的可贵就在于‘默默无闻'。莫高窟人的人生的神圣性就在于'默默无闻’。大家看这本书的最后一节'莫高窟人的墓地在宕泉河畔‘。读了这一节,我真是感慨万分。”


后在结语部分叶朗教授给予了此书高度的评价——


这本书写了这一批默默无闻的莫高窟人,这是这本书的价值之所在,这本书不仅写了樊锦诗自己的人生,而且写出了追求永恒价值的'莫高精神',这种精神追求,就是心灵的安顿。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不知心归何处。”


敦煌


此同时,郝春文教授也谈论了很多书中的内容,并与书中内容一起回忆了些许往事与体验,郝教授讲——

“1984年,我第一次去敦煌,那个时候是施萍婷老师和贺世哲老师接待我们。我到他们的宿舍去,看到他们家里的写字台是土坯搭的。而且他们那里冬天三个月没有蔬菜。我自己也曾在乡村生活过,别管好坏,上一世纪50年代的时候我们家里用的就是木头桌子。至于冬天的蔬菜嘛,1980年代大白菜总还是有的。所以,当我看到他们如此简陋的生活条件时,心灵确实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其实,1984年的时候,莫高窟人的生活条件较之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了,喝的水已经不是宕泉河的苦水了,电也通上了,但是其他的生活条件依然是这样,大家可以想象在那里生活的艰辛。”



莫高窟



“《我心归处是敦煌》回忆了樊锦诗老师和彭金章老师的故事,虽然书中叙述的事我早就知道,但我读这一段的时候还是落泪了。我不是一个容易动感情的人,泪点还是比较高的,使我落泪的原因也不是他们的爱情故事,那当然也是很动人的。使我落泪的原因是感觉他们真的太难了。他们承受了一般人无法承受的重负,而且这样一种经历不但影响了夫妻的生活,还严重地影响了对子女的教育。你想想,整整十九年,我们真的是没法想象他们是怎么度过的。彭老师一个人带着孩子在武汉,夫妻两地分居,这真是我们一般人忍受不了的。而且对我来说,这两个人是鲜活具象的人啊!我的感受和不认识他们的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对我来说,他们两个人的经历不是故事,而是实实在在的身边朋友的生活。相比樊院长的内敛,彭老师更加活络,他总是乐呵呵地主动和你攀谈。我们每次见面都聊得很开心。在与他的接触中,你根本就看不出他有一颗值得我们仰视的强大的内心。”



敦煌《千佛》



涅槃佛像


结尾处,郝春文教授深切地谈到——

“如果有了一点体验,你就会同意,在莫高窟工作的人,待在那里就是贡献。这句话是我在2011年段文杰先生追思会上说的,今天我愿意再说一遍。”

“可能不少人已经注意到了,包括樊院长和彭老师在内的莫高窟人,都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淡定气质,宠辱不惊。这样一种气质其实就是常年风沙陶冶的结果。莫高窟人放弃了大城市的优越生活,甘愿接受艰苦环境的洗礼。'此心安处,是吾故乡',他们将自己的心安在敦煌,把敦煌当作自己的故乡。和莫高窟人的付出相比,多高的奖赏都会显得那样地苍白无力。”

对于“敦煌的女儿”的赞誉,樊锦诗先生说,这是一个人的命。她在敦煌待得越久,就越离不开。她在艰苦条件下为了文物保护殚精竭虑,为留住人才将自己的房产半卖半送,为阻止敦煌随旅游发展被破坏而奔走呼告。说是命,不如说是信念。

一个人活着要有一门深入去做的事情,有坚持,有奉献,这三点上,樊锦诗先生都是典范。很开心遇到这本书,除了对一直敬佩的樊锦诗先生更加了解外,也对敦煌有了更深的认识。



汇总 周晶,编辑曽石如,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