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期 《新剧考证百出》-上戏图书馆精品馆藏文献之一

发布者:曾石如发布时间:2019-05-07浏览次数:433

有关早期话剧的文献,尝不易得。

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馆藏之《新剧考证百出》一书,乃罕见之精品。该书于1919年由上海中华图书集成公司出版,编辑者为郑正秋。出版迄今,已百岁高龄。然该书品相极佳,封面色彩艳丽,插图精美,字迹清晰,实属难得一见之早期民国图书。

该书不仅品相雅隽,而且内容丰富,为研究中国早期话剧演出史提供了较为翔实的文献资料。书前有许指严作的序。由序言可知,该书是《世界游戏场》丛书中的第八种,全书共分为二个部分:一是《新剧考证》,二是《西洋新剧》。

限于技术原因,早期话剧的图片资料十分匮乏,对于所演剧目,我们但知其名,而不详其实。《新剧考证百出》勾勒出早期话剧舞台呈现之轮廓,使我们通过文字的记载和描述,管窥话剧滥觞初期演剧之一斑。

该书的第一部分中,共收录了99部早期话剧,每篇都有剧名演出剧社,但详略不一。详细的如《王熙凤大闹宁国府》一剧就注明“春柳剧本,分六幕,编者予倩”,具体内容则又分为“本事”和“剧情”;简略的仅有一句话,如《田七郎》“本剧取材聊斋”、《睛梅》“本剧取材商务印书馆《劫花惨史》小说”。这些剧本中,注明郑正秋所编写的剧目为15个,注明冥飞编写的剧目23个。

《新剧考证百出》一书提到的“本事”为何物?

本事便是剧本的雏形。关于这一点,中国传媒大学的周华斌教授在述及《新剧考证百出》书中的“本事”时指出:

我的父亲周贻白早年与田汉、欧阳予倩、唐槐秋、洪深、阿英等戏剧人,都在上海经历过旧戏、新剧、话剧、电影的实践,与郑正秋一样是戏、剧、影一体的当事人。田汉的“南国社”在20 世纪20 年代中叶,又称“南国电影剧社”,他们在创作戏剧、戏曲、电影剧本时,往往先构思“本事”,相当于“幕表”,这在文艺创作的规律之内。清初李渔《闲情偶寄》的“词曲部”,就称戏曲创作是“结构第一”。那么,《新剧考证百出》所显示的中西方戏剧的“事略”、“本事”、“大略”乃至分幕,就有戏剧创作的实际意义。

因此,《新剧考证百出》一书,对于研究早期话剧剧本的改编、话剧创作等,均有裨益。

由于文献的缺失,早期上海话剧的演出,大多数仅存剧目而已经不知其详。有些剧目,我们尚可以从剧名中得晓其内容,如《花和尚鲁智深》《豹子头》《王熙凤大闹宁国府》《夏金桂自焚记》等,便知是《水浒》和《红楼梦》小说中演绎出的故事。然有些剧目,仅凭剧名我们已无从判断内容,如《青泥莲花记》之类。郑正秋的《新剧考证百出》则详细地记述了这类剧目的剧情梗概和故事内容,例如:

《青泥莲花记》,春柳剧本,分五幕,编者冥飞

本事:吴用仁,故某氏仆。其主以通匪伏法,用仁惧株连,遂托其父母于其妻权氏而逃,值岁大荒,权氏无力养翁姑,乞哀于戚族,皆不理焉。权氏不得已,乃鬻身为妓,以养翁姑。久之,稍有积蓄,遂购一良家女,教以事翁姑之礼。及用仁归,权氏引之见翁姑曰:“还汝父母”。又引良家子见之曰:“还汝妻室”。乃抽刀自刭死。

又如:

《花月香城记》,取材于商务印书馆小说;

《田七郎》,取材于《聊斋》;

《陶子尧》,取材于《官场现形记》;

《晴梅》,取材于商务印书馆《劫花惨史》;

《晴雪》,亦取材于《劫花惨史》;

《恒娘》,取材于《聊斋》;

《马介甫》,取材于《聊斋》;

《庚娘》,取材于《聊斋》;

《邱丽玉》,取材于《兰台馆外史》;

《芙蓉屏》,取材于《古今奇观》等。

由《新剧考证百出》一书的记述可知,早期话剧剧本在很大的程度上,源自小说的改编。值得注意的是,早年改编自鬼怪小说《聊斋志异》的剧目,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还能在银屏上觅其踪影。

《新剧考证百出》一书,在相当程度上见证了中国早期话剧编剧的发展历程:由幕表逐渐向剧本过渡的历史进程。

长期以来,对于早期话剧诟病的一大症结便是新剧没有剧本,粗制滥造等等。新剧诞生之初,尚没有类似今天话剧演出那样完整的演出剧本和完善的编导演体系。但新剧的演出,也不是完全没有文本的支撑,随便在舞台上胡编乱造。郑氏《新剧考证百出》一书,向世人证明了当年上海的新剧演出是有剧本可依的,至少当时的春柳剧社、药风剧社和新民剧社,已经按剧本进行演出了。《新剧考证百出》一书中,注明是春柳剧社演出用的剧本是65个,注明是药风剧社演出用的剧本22个,新民剧社演出用的剧本9个。

书的第二部分《西洋新剧》中,共收录了33部西方戏剧,这是《新剧考证百出》一书中尤为重要之内容。正是书中所收录的这些外国剧目,使我们可以十分真实地了解到中国话剧在其发轫之初,便深受到西方戏剧的影响。

这33篇西方剧目中,郑正秋收录的莎士比亚的戏剧便有20部之多。其悲剧、喜剧、趣剧、浪漫剧、传奇剧几皆包容。悲剧如《鬼诏》(即《哈姆雷特》)《倭塞罗》(即《奥赛罗》)《口孝与心孝》(即《李尔王》)《巫祸》(即《麦克白》);浪漫剧如《铸情》(即《罗密欧与朱丽叶》)《孪生兄妹》(即《第十二夜》);趣剧如《夏夜梦》(即《仲夏夜之梦》);传奇剧如《飓媒》(即《暴风雨》)等。

有趣的是上世纪之初,莎剧甫入中国,其剧名与今天通行的译法迥异。郑正秋《新剧考证百出》中所收录的莎氏剧作目,几乎都被搬上新剧舞台,我们可以从当年《申报》的演出广告中得到印证。例如1914年“甲寅中兴”时,上海六大新剧剧社联合演剧之际,上演的3个剧目中,其中之一就选择了莎翁的《肉券》,亦即《威尼斯商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郑正秋是关注莎士比亚剧作在中国演出的第一人,《新剧考证百出》亦可谓中国最早的莎剧剧本集。而之前的《莎氏乐府本事》《吟边燕语》等,都是将莎士比亚的作品作为诗歌刊行的。百年之前,郑正秋便对莎剧高超的艺术性有敏锐的体察,在他的《新剧考证百出》一书中大量收录莎翁的剧作,诚可谓慧眼独具。

《新剧考证百出》一书的作者郑正秋(1889—1935),原名郑芳泽,号伯常,广东汕头人。他是我国戏剧和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也是我国最早的戏剧编剧和电影导演之一。郑氏积极投身于早期新剧的舞台演出,可谓中国早期话剧史上集编、导、演于一身的奇才。

郑正秋在编剧方面有着过人的才华,当时报纸上给他的头衔常常是“编演部主任”。早期的新剧没有完整的剧本,仅有幕表。限于当时新剧演员的文化水准,不少演员目不识丁,剧本在新剧中很难推广。而幕表是从传统戏曲演变而来的,是对于演出中各演员的角色分配、剧情内容的安排和提示。尽管目前尚没有直接的史料证明郑氏的新剧演出完成采用剧本,但郑氏对于剧情内容的重视则是显而易见的,他领导的新民社是“以幕表式的演出梗概为剧本依托”,其最直接有力的佐证便是《新剧考证百出》一书。

郑正秋于1913年首创新民社,揭开了早期话剧职业化演剧的序幕,其编写的《新剧考证百出》一书,不仅是上海早年新剧发展的重要文献,亦是郑正秋在新剧舞台上努力进取的一个历史的见证,值得我们重视。





撰稿 赵骥,编辑 曾石如,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