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期 图书推荐--《清代内府曲本研究》

发布者:曾石如发布时间:2019-05-06浏览次数:279

清代内府曲本是指曾在清代宫廷演出或保存过的戏曲剧本。有清一代,内廷演剧盛行,是宫廷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存至今的内府曲本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较为常见的类型有安殿本、总本、提纲、串头、排场、曲谱等。在数以万计的清南府和升平署戏曲档案文献中,还有开团场、宴戏、轴子、大戏或存库本、内务府堂官用本等多种称呼。

清代宫廷戏曲文献,是近十余年来戏曲研究的新领地。自1924年清代内府曲本首次大批散出以来,这批曲本屡经辗转,命运多舛,今分藏于世界各地的收藏机构和私人藏书家之手。虽然相关研究肇始于20世纪初期,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界一直对于其整体收藏状况以及存本数量不甚明晰,得到的关注较少,有分量的成果也不多,其具有的文献和史料价值也未能得到充分发掘。近年来,随着多种清代宫廷戏曲文献丛刊的影印出版,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清代宫廷戏曲文献和演剧的研究价值,相关论著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了专门的宫廷戏曲研究机构,宫廷演剧几成显学。

上海大学熊静博士的新作《清代内府曲本研究》以清代宫廷演剧的戏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清南府、升平署曲本的全面爬梳,广罗异本、精心校勘,从文献学的角度对清代宫廷演剧与曲本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展开了研究。

是书共分六章,分别从清代内府曲本的存藏情况、概念界定、分类方法,研究综述,仪典剧的源流、特征,清宫连台大戏《劝善金科》《升平宝筏》《昭代箫韶》的版本流变等角度展开了论述,书中所采用的材料大半出自作者亲见,故而既有材料方面的新发现,又有新的观点与结论,能纠正或补充前人成果,有较好的创新性及学术价值。约略计之,其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首先,本书以全面访查内府曲本的存藏状况为基础,综合利用已经出版的影印文献,如《故宫珍本丛刊》《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等,对于部分重要曲本,辅以实地调查,足迹遍及北京、上海,乃至日本的各大收藏机构,资料占有可称宏富。故而在论证过程中,能够做到言之有据,书中得出的结论都有较为可信的文献支撑。在访书过程中,作者还发现了不少尚未被披露的珍贵文献,如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救母记曲本》、国家图书馆藏康熙旧本《劝善金科》等,丰富了内府曲本的研究范围。

其次,由于本书是在尽可能多地掌握现存内府曲本的基础上完成的,故而体现出较好的全局视野。比如第三章对于清内府仪典剧源流的考述,作者并未将视野仅仅局限在清代宫廷演出上,而是从宋代宫廷承应戏、明代脉望馆藏内府曲本一线,溯流而下,将历代宫廷戏曲演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提出了清代的仪典剧从内容和结构上,都继承了宋代以来的宫廷演出传统这一结论。能够发现这一问题,源于作者对内府仪典剧的全面访查和校勘。在访书过程中作者发现,现存的清内府仪典剧数量庞大,剧目众多,但是结构和剧情十分类似,而清廷仪典剧的演出可以上溯到康熙时期,清朝立国短短数十年,何以积累起如此丰富的曲本?其中的大部分是否来自前代遗存?带着这一疑问,作者将资料搜集的范围扩大,通过将内府曲本与宋代教坊承应戏、致语、《雍熙乐府》、脉望馆本等前代宫廷戏曲文献作比较,进而得出了上述结论,将历代宫廷演剧连成了一个整体。

第三,本书对三种清宫连台大戏《升平宝筏》《劝善金科》《昭代箫韶》版本源流的梳理,是在文献考证方面用力最勤之处。上述三剧,是内府曲本中最受关注的三种,研究成果很多,在本书之前,已有多种专著问世。根据前人提供的线索,作者多方访求,精心校勘,又发现了多种前人尚未披露的版本,较为全面地著录了三剧的知见版本,并对其版本序列进行了考证和梳理。在文本校勘的基础上,对清宫连台大戏的成书过程、编剧方法等进行了阐述。

据作者介绍,书中揭示的版本大部分为作者亲见,历时近十年之久,走访了京沪等地,不断修订增补,文献基础扎实,且研究视野较为广阔,常与同时代的民间戏本、小说互为参照,故而能够言之有据,读来颇令人信服。

宫廷戏曲研究是一个宽广的领域,除了文献梳理,诸如宫廷演剧与民间剧坛的关系;内廷演剧在“花部”诸腔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历代宫廷演剧的关系等问题,都是很有价值的研究论题。人文学科有一句俗语:“板凳要坐十年冷”。十年之间,回首学术热点的变迁,令人唏嘘。学术研究的真谛也大抵如此,众人趋之若鹜的问题未必真有价值,被人避之不及“笨功夫”也未必没有大放异彩的一日。作者历时十年而成的这部专著,便是一个很好的注解。


撰稿 李歆,编辑 曾石如,图片来源于网络